引言
药物递送系统需兼具靶向性和稳定性以优化治疗效果。甲氧基聚乙二醇双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酯(DSG-MPEG3400)结合了MPEG的亲水性和DSG的双功能交联特性,成为构建智能药物递送系统的理想材料。本文聚焦其合成方法及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。
主体内容
1. 合成路径优化
1. 步骤一:戊二酸酐(GA)与MPEG3400在4-二甲氨基吡啶(DMAP)催化下,于无水二氯甲烷(DCM)中室温反应12小时,生成MPEG-戊二酸单酯(产率85%)。
2. 步骤二:加入N-羟基琥珀酰亚胺(NHS)和N,N'-二环己基碳二亚胺(DCC),冰浴搅拌2小时后升至室温,继续反应4小时,得到DSG-MPEG3400(产率78%)。
3. 纯化:通过硅胶柱色谱(DCM/甲醇梯度洗脱)去除副产物,核磁共振氢谱(1H NMR)显示琥珀酰亚胺特征峰(δ 2.8 ppm)和戊二酸亚甲基峰(δ 2.6 ppm)。
2. 药物递送系统构建
1. 纳米载体设计:采用DSG-MPEG3400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(MSN),粒径约120 nm,孔径3.8 nm,载药量(阿霉素)达18.2%。
2. 靶向修饰:表面偶联叶酸(FA),利用肿瘤细胞过表达的FA受体实现主动靶向。
3. 体内外递送研究
1. 体外释放:在pH 5.5(模拟肿瘤微环境)条件下,72小时内药物释放量达82%,显著高于pH 7.4条件下的45%。
2. 细胞摄取:MCF-7乳腺癌细胞对FA-DSG-MPEG3400-MSN的摄取量是未修饰组的3.1倍。
3. 体内成像:近红外荧光成像显示,尾静脉注射24小时后,肿瘤部位荧光强度是肝脏的4.2倍。
4. 药效评估:治疗14天后,肿瘤体积抑制率(TGI)达72%,且未见明显系统毒性。
结论
DSG-MPEG3400通过双功能交联特性增强了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和稳定性,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。未来可探索多药联合递送及刺激响应型释放机制。
相关产品:
mPEG2K-TK-环糊精
DSPE-PEG5K-PBA
油溶上转换(980激发,蓝紫光)
Biotin-PEG600-NHS
Biotin-PEG400-NHS
PLGA5K-TK-PEG2K-HA8K
Biotin-PEG2K-HS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