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纳米粒的构建与表征
· 合成步骤:
1. β-CD与金刚烷(Ad)形成包合物(β-CD-Ad);
2. 通过EDC/NHS反应将生物素偶联至CMCS;
3. 自组装形成核壳结构纳米粒(粒径150±20 nm)。
· 特性:Zeta电位+30 mV,包封率>85%,4℃稳定存储30天无泄漏。
2. 靶向机制
· 主动靶向:生物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(MCF-7)表面高表达,纳米粒摄取量是非靶向组的4.2倍。
· 被动靶向:增强渗透滞留(EPR)效应使肿瘤组织富集量达12% ID/g。
3. 临床前研究
· 抗肿瘤效果:负载紫杉醇的纳米粒在动物模型中,肿瘤体积缩小65%,且未引发明显体重下降。
· 影像导航:标记荧光染料后,可实现近红外光学成像,指导手术切除边界。
4. 安全性评估
溶血实验显示<5%溶血率,组织病理学分析未见主要器官损伤,符合GLP规范。
供应商:重庆渝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